跳至內容

我為何用 Obsidian 取代子彈筆記

這幾年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任務與知識的管理工具,我想我終於找到了。

這篇文章先簡述我之前做過的嘗試,以及為什麼目前選擇用 Obsidian。下一篇文章進一步分享我現在是如何使用 Obsidian。

手寫子彈筆記

三年前因為同事的介紹而讀了《子彈思考整理術》,深受啟發,用了兩年紙本的子彈筆記。因為很懶得寫字,所以我子彈筆記的用法也很單純,純當任務管理系統使用而已,沒有像 Instagram 或 Pinterest 上常見的手繪精美的插圖或頁面、也沒有拿來規劃夢想或進行回顧與檢討。但即使是這樣也對我有很大的幫助:

  1. 彈性: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,讓系統適應我的需求,而不是讓我去適應系統。
  2. 聚焦:子彈筆記一開始最讓我遲疑的是「轉移 migration」這一步驟,也就是「原訂計畫裡沒做完的項目,要手動謄寫到未來的日誌裡」。但我後來體會到,這個手寫的過程很麻煩沒錯,而「麻煩」正是它的精髓,因為它強迫我去思考:「這項目真的有重要到值得我多花力氣去重抄一遍嗎?」

然而手寫兩年子彈筆記後,我還是遇到瓶頸了。如果你之前也是手寫筆記,或許會對我遇過的問題有共鳴。

我的子彈筆記本上,每天的日誌能記下的往往只有簡單的:

□ 做這件事
□ 做那件事
□ TICKET-123
□ 回覆小美的 Slack 訊息

但很快就發現上面的內容不夠詳細。我天真以為親手寫下的東西能夠記一輩子,事後卻發現不用一年,我一個月甚至一週就忘光光了。我太高估自己的記憶。

首先,只有票號的話,日後回顧根本不知道 TICKET-123 這張票的內容是什麼。為了減少未來的自己開瀏覽器找票的時間,我只好勤勞點多寫點字,例如:「TICKET-123 按下 XX 鈕後沒看到應該要有的 OO 畫面」。這部份還算可以解決。

還有「回覆小美的 Slack 訊息」也是。寫筆記的當下總是非常相信自己的記性。一個月後,不只是討論主題與內容我很可能不記得,連這個討論是發生在兩人間的一對一私訊、群組私訊、或是哪個公開頻道,我可能都沒印象,只能事後想辦法靠 Slack 的搜尋功能把細節撈回來。這部份我沒有想到有效的解法。畢竟 Slack 的訊息網址太長,我無法手抄在筆記本上;就算很認真地手抄了,要盯著再手動輸入瀏覽器網址列開啟頁面也不實際,只能由它去。

再來是我發現子彈筆記很難有效率地集中回顧某個專案的任務。我知道子彈筆記有「群組 collection」的概念,可以讓你一個主題獨立一頁,在上面寫下這個主題的資訊(背景、相關文件、聯絡人…等),並進行規劃。然而想要一目瞭然地看到這個主題的所有任務的狀態,似乎沒有很方便的方法,因為每個任務最終都是寫在日誌頁上執行。為了解決這問題,我只好定期彙整各個專案具體做了哪些相關任務,再抄寫在週誌或月誌方便日後快速回顧。

總結我使用手寫子彈筆記本時,想記但很難記的事情主要有兩大類:

  1. 個別任務的細節:具體是什麼事、會議或討論內容、相關的網址連結等
  2. 專案的視角:這個專案下面的任務有哪些、這些任務在哪些日子執行

我開始思考:究竟有什麼樣的數位工具,足夠彈性到讓我能像子彈筆記一樣隨時依自己的習慣、需求調整,同時又能方便管理各種資料?

Notion

我在去年十二月透過「搞定!比子彈筆記好用 100 倍的神奇整理術」一文認識 August Bradley 的 PPV 系統後,眼界大開,從來沒想到 Notion 可以有這些運用方式。於是在公司年底佛心的一週連假期間,我參考 August Bradley 的 YouTube 影片系列,把原有的手寫子彈筆記系統都轉移到 Notion 上。

August Bradley 的 PPV 系統非常強大,包含了每日的待辦事項清單、定期回顧檢視、以及知識管理系統,完全解決了我前述的痛點。然而在我重度使用 Notion 一個月後,開始有了別的擔憂。

  1. Notion 的資料都在雲端:這對我個人而言最困擾的是一定要連網才能使用。我常常在電梯裡或是地下室突然有想法、待辦事項需要記錄,但因為連不上 Notion,只能先用別的軟體記下來,之後回到有網路的地方再複製回去。
  2. Notion 的檔案格式是封閉的:這或許是它的優點,但對我而言也是個憂點。特化的資料格式讓 Notion 的功能非常靈活好用,但萬一哪天 Notion 收了,想要把存在裡面的資料轉移出來、匯入別的軟體繼續使用,恐怕體驗會和本來差非常多。或許有點杞人憂天,但隨著我用得愈來愈順手,可以預見我未來幾年的生活各面向都會記錄在裡面,要是哪天這些資料遺失了、或是不能照我習慣的方式取用,那損失可不是開玩笑的。

Obsidian

今年一月左右,我從 YouTube 的自動推薦的影片裡認識了 Obsidian。Obsidian 官方主打的強項在個人知識管理,但深入兔子洞後,我發現它社群強大、plugin 眾多,更驚喜的是安裝適合的 plugin 可以做到我本來用 Notion 在做的事、完全取代我之前用 Notion 建立的 PPV 系統。同時它有我想要的一切優點:

  1. 可以像子彈筆記本、Notion 一樣彈性組合自己想要的筆記流程
  2. 資料在本地端
  3. 檔案是非常常見的純文字 Markdown 格式,搜尋方便、適用 git 等版本控制軟體

於是現在我的任務管理和知識管理都在 Obsidian 上了。

在使用 Obsidian 進行任務管理前,需要先理解的它的侷限:Obsidian 的設計初衷是在你的本地端建立如同 wiki 一樣各筆記間可以互相連結的個人知識系統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),任務管理從來不是官方主打的核心功能。所有任務管理的功能都是靠非官方的社群人士另外開發 plugin 達到。所以如果你追求非常強大的任務管理,或許 TodoistThings 3NotePlanMicrosoft To Do 這類專門的軟體會更符合需求。

管理個人待辦事項一向是非常個人的領域,適合我的流程與工具不見得適合你。我慣用的工具經過最初的手寫子彈筆記、數位的 Notion 最後才到現在使用 Obsidian,因此本來也是用單純的筆記本(實體或是數位軟體)去管理待辦事項的人的思維應該和我會比較接近,也比較可能覺得這裡介紹的方式有趣。如果你已經有使用專門的任務管理軟體,那我的分享對你的參考價值恐怕就不太高了。

也因為 Obsidian 非常彈性靈活,剛開始很容易茫然、不知道從何開始,我自己從二月開始用到現在也調整了無數次。因此我想分享我現在 Obsidian 的使用方式,一方面留個紀錄(半年後我很可能又會有別的用法),另一方面也供剛好有類似需求的朋友參考。

如果你讀到這裡仍有興趣想了解我現在是怎麼使用 Obsidian 的話,歡迎繼續往下閱讀:我如何用 Obsidian 管理任務清單